近年来所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各级政府和机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性。生鲜食品加工和流通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生活和健康,生鲜食品安全越发备受关注。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的生鲜食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国际标准还相距很远,对生鲜物流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其信息化需求的理解和掌握都存在一些偏差。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指导,有利于我国生鲜物流的顺利发展。
我国生鲜物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超级市场经营生鲜食品以来,生鲜加工以及销售方式从农贸市场逐步向更加安全、可靠的超级市场转变。果蔬、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品质、安全性、新鲜度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生鲜物流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近几年,有实力的连锁超市和连锁餐饮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生鲜加工和物流中心。成立于2003年9月的北京顺鑫首联绿色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以“配送健康新生活”为经营理念,依托顺鑫农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首联集团商业零售网络的优势,不断完善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和农产品加工配送体系。公司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规划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按照HACCP体系进行设计,集蔬菜、肉类、水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加工配送为一体,建成后可加工80多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达20000多吨。
2006年新年伊始,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亿元打造的低温供应链配送系统及生鲜食品配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占地30亩,一期工程包括2432平方米的蔬果恒温加工配送中心、日分切加工处理250头猪的肉类分切加工中心和储存能力为600吨的冷库。二期包括冷冻食品集中配送车间及三期的主食厨房加工基地。
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在生鲜经营方面,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20000平方米的生鲜配送中心,进行生鲜的“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为了突出经营特色,强化生鲜管理,保证超市生鲜食品的安全,企业从生鲜食品的采购、加工到销售,全部实行自主经营,并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利用物流优势,打开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2005年家家悦的生鲜产品销售额占到了总销售额的26%,达到了12亿元。
2009年7月2日上午,利群集团胶州物流三期正式奠基,生鲜物流配送中心总面积3.4万平方米,预计年配送额将达到12.4亿元,年配送数量13.59万吨。届时将着力打造专业的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解决市民菜篮子的“保鲜”问题和安全问题。
另外,如全聚德、草原兴发、小肥羊等实力的连锁餐饮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加工配送中心,肉品都需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进行二次检验、加工,确保食品新鲜安全。
然而目前生鲜物流配送的信息化问题,却困扰了众多企业。特别是生鲜加工过程的专业化及专业化设备,以及连锁总部、分销和客户等系统的衔接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生鲜物流的经营模式
按照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指的是以农产品全程恒温为中心,从农产品的采收开始,经过分级、包装、收购、分配到运输、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在较适宜的低温条件下运行的一种物流供应链。
从整体农产品冷链看,它是一个销售过程所伴随的加工和物流过程;从生鲜产品的经营模式看,可以是自产自销、批发分销和零售;从生鲜加工和物流的过程看,需要专业化的手段,又涉及到农产品的属性和加工特点;从生鲜物流的模式看,可以是企业内物流、分销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生鲜物流是指由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对生鲜产品进行多品种、少批量的采购,经过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生鲜加工后,再进行配送到各销售网点的物流模式,如连锁超市的生鲜物流;这种模式的物流特点是物流配送中心只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即只有一个货主,而配送的客户则为自己企业的多个网点或加盟本企业的多个网点,物流配送中心一般不涉及到销售价格的管理。生鲜分销物流是指将企业自产或采购的农产品,在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生鲜加工后,再配送给销售的客户;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与配送的服务对象之间是销售的关系,需要在处理过程中,考虑客户的销售价格、信誉度等因素,在产品不足时进行相关的产品分配,同时需要考虑客户的结算等问题。第三方生鲜物流是指仅仅为委托的客户提供生鲜加工和相应的配送业务,即按照客户的指令进行收货、保管、加工、配送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要考虑该企业要为多个委托客户进行服务,不用考虑产品的价格和被配送客户的结算等问题,只对委托企业收取仓储费、加工费和配送费,需要具有收费计费的功能。
生鲜物流的主要加工流程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根据各个下游客户的生鲜订货内容,统一向产地、供应商或自采的渠道采购订货,经由配送中心统一验收、加工、称重、包装、贴标,并且快速准确地将商品配送到各个客户,在配送中心中属于专门进行处理生鲜食品的专业型加工配送中心。
其特点表现在其有着独特的运作方式、多品种少批量的物流配送要求,以及众多的配送客户,需要具有很强的订单接收和处理能力;由于生鲜产品的保质期很短,有些商品要求一天配送3~4次,要求系统的效率也很高;由于生鲜商品的新鲜度要求,配送服务的半径较小,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商品配送到目的地;生鲜商品要进行分类加工等活动,需要具备很强的加工能力,尤其是对产品的加工和包装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还要考虑温度的控制和食品的检验等环节;由于生鲜产品的加工和配送都要在低温下进行,属于低温物流,对加工时间和配送时间的要求高,要求加工配送具有强大的快速处理能力;由于生鲜配送中心需要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对卫生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环境废弃物等需要特殊的处理,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设施和设备。
生鲜物流的加工流程主要可以分为:入库验货、冷藏或冷冻储存、开捆或解冻、清洗、脱水、切割加工(切片、切丝、切丁)、杀菌清洗、脱水、包装、金属检测、计量贴标、分拣和出货等环节。
生鲜物流所涉及到的主要加工设备有:分割设备、自动包装设备、金属探测仪、包装机、不锈钢设备、畜产加工设备、水产加工设备、农产加工设备、净菜和配菜设备、熟食设备、清洗消毒设备、计量和贴标设备、冷藏运输设备等。
对生鲜物流信息化需求的分析
由于生鲜物流的经营模式多样,加工和物流过程复杂,在信息化需求方面所要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要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考虑好运营模式问题
上面所提到的三种生鲜物流的经营模式,一定要根据企业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每一种情况在系统的架构方面都不同,一旦确定后在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则很难重新架构。还要考虑到是单独的配送中心系统,还是区域总部(营销)、以及全国的总部与单物流配送中心或多物流配送中心的组织形式,更复杂的情况还要考虑不同配送中心的配送区域划分和中心的替代以及产品的客户覆盖等问题。
2、要遵循生鲜物流的运营规律和特点
生鲜物流具有独特的运营规律和特点,如不仅仅需要订单的汇总、进行库存匹配、采购、下达加工任务单等,还要考虑提前进行商品的加工,提前下达加工的品种和加工的数量,以及非固定数量包装、集货时的例外情况和分拣、发货等环节的处理,会存在库存(DC)型、加工(PC)型和通过(TC)型配送中心的复合集货形态,因为具有加工管理功能,还要考虑产品的配方表(BOM)、损耗等,还有配送线路的灵活确定和配送时间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周转箱的回收处理等,都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
3、要组织好系统的架构和功能
生鲜物流配送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连接着总部的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以及客户等系统,由于在不同的地点和区域,要考虑系统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采用C/S还是B/S等架构。从功能方面看,成本核算方式是采用加权平均还是先进先出的方式,按照批次和产品的保质期管理也非常重要;还有商品的季节性、称重商品的管理等。
4、与其它系统和加工设备的数据接口
生鲜物流配送系统不但需要与外部的总部、客户,以及财务、人力资源等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还要与系统内部的条码手持终端、加工设备、称重和贴标设备进行数据通信;有些设备需要批处理,有些设备要实时处理。还有配送系统管理中与车辆GPS、温度检测仪等设备的接口,并做相应的数据处理。
5、配送过程的控制和数据反馈
配送过程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对自有和外包车辆进行记录和管理。要能根据每日配送的数量和地点来选择需求的车辆种类和数量,以及配送的线路;要监控配送车辆位置和配送时间的准确性,以及监控车厢的温度;对外包车辆能够做不同计费方式的统计,如按照吨公里计费或按照配送的商品重量、货值等方式计费。同时,信息系统还要能灵活处理配送回单和退回商品等情况。
生鲜物流的展望及对信息系统的更高要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新鲜度、营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自然对生鲜物流的发展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对食物消费趋向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方便化,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的消费量会日益增加,速冻食品的消费量也会迅速增长,配餐食品业快速发展。由此,对生鲜物流配送的信息化依赖性越来越强,需求也增多,如消费者所关注的营养饮食,要对有关食品做出营养标识和营养搭配;还会发展生鲜食品和配餐的家庭配送,需要系统能够对各个客户家庭的饮食结构和喜好、消费数量、营养以及各种疾病的禁忌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管理等。
- 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 2012/06/25
- 分析提升电子商务信用的五大策略 2012/06/25
- 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2/06/25
- 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信用管理问题研究 2012/06/21
-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和对策 2012/06/2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试点专项的通知 2012/06/25
- 电子商务立法全面启动 专家建议加强网络交易监管 2012/06/25
- 电子商务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分析 2012/06/21
- 电商立法监管“促销乱象” 2012/06/25
- 以评促建 信用评价已成推进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