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消费警示 > 正文
    
随意丢弃包装袋 近五成网购族不注意保护隐私
2013-01-07 10:25:11 来源:BCP中国商务信用平台

“昨天刚买车办了牌照,今天就接到国税退税的电话了,名字车牌都报得出。谁透露了我的电话呀?”类似宁波网友“三盒桃”的这种抱怨和担忧可不是个别现象。近日有条新闻,警方打掉一个为“中国资源部”的信息倒卖团伙,其存储公民个人信息涉全国大部分省份,总量超1.5亿条,从姓名、电话、住址、房产、车辆到通话详单、航班记录,详细度令人瞠目。这意味着,全国约有1/10人的个人信息被出卖,隐私被泄露。这条微博引发很多网友的共鸣,网友“高炳冉”就恍然大悟:怪不得天天有促销短信电话。网友“Anathehand”则质问:谁出卖了我们?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旨在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装上“法律之盾”。确立了网络身份管理制度,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和责任,并赋予政府主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手段,重点解决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滞后的问题。

但这样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个人隐私保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日常生活中,那些经意的或不经意的隐私泄露的渠道可谓无孔不入,网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呢?

病人报告单被当成“糊窗户纸”

“宁波某医院B超室竟然用患者报告单糊门,医院眼里患者的信息和病情竟然只配挡玻璃?是医院太穷买不起专用贴纸,还是要将几名患者的情况昭告天下?”一个多月前,网友“途经梦想已注册”到宁波某医院看病,途经一诊室门口时,发现门上的玻璃窗竟然用病人的B超报告单贴着。房间里面的隐私是被挡住了,可报告单上病人的隐私则暴露无遗。对此,网友“奥子曰”生气地说:对病患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医德在哪里?也有网友表示:可能无意之举,就地取材,但是……

虽然,该医院及时回复称:这是一张旧的报告单,B超室当时为了保护病人隐私,用来糊门。但是没有考虑到保护报告单上病人的隐私,为此深表歉意。收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已马上清除了这张报告单,我们真诚接受大家对我院的监督,谢谢!

但网友“爪哇诱惑201279”的话则代表了大家的心声:管理需加强了,毕竟是患者的隐私啊。

水电气催费单会暴露“家中是否有人”

临近年关,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梁上君子”们相对活跃的时期。他们会时常出没于各个小区踩点,以探听“哪户居民家中没人”等此类信息,以寻机下手。但是,一些水电气的催账单会在不经意间给小偷们提供一些“可靠情报”,间接地把住户的行踪泄露出去。

宁波网友“丫头_期待小都”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上个月的一天,她回家时发现门上贴了一张燃气公司的单子,上书:尊敬的**用户,出于您工作繁忙未填用气量,我们上门到您家抄气表,您和您家人都不在......

“丫头_期待小都”看后,非常郁闷,觉得这是把“她家没人”的隐私给泄露出去了。于是,她发了条微博:“年底了,请不要把这样的纸贴在门上,会给有心人可乘之机,那天回家都吓了一跳,建议从门下塞进来。”

对此,很多网友也有同感。网友“加班的孩纸伤不起啊伤不起”说:“我觉得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点危险,还可以做得更好。”网友“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的孩纸”则称:“要真心想做好这类工作就在工作日上门,我们家上次有个检查煤气管道的也这样贴着,但是电话打去跟他们约时间就天天没空不愿意上门。”网友“江东白鹤街道”则建议:如门无缝隙,可塞进报刊箱内。

显然,门上贴条的“宁波兴光燃气”也意识到了此举欠妥。在自己的官方微博@宁波兴光燃气中回复:谢谢您的建议,我们会考虑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做好我们的服务工作。

刚到工商注册一天内接到20个陌生电话

“是谁透露了个人信息?超烦人。前些日子去工商注册后,做网站的电话络绎不绝;去办税务证后,各种电话又来了。中午休息,莫名其妙的电话打来,跟客户沟通时再次打来。超烦!超郁闷的!”网友“陆世茗”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宁波打拼了11年。他于上周刚到工商局去注册了自己的茶文化公司,结果当天就收到20个莫名其妙的电话,有广告公司的、有问他“要不要做网站”的、有会计事务所的……他惊叹:这隐私泄露的效率也太惊人了!

网友“蜡笔小昕他爸”评论说:如果是公务人员以透露企业信息而谋取利益触犯法律,应负刑事责任。

为什么一家刚成立的公司的信息,会有这么多电话趋之若鹜?网友“Strive1980”一语道破天机: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对一些人来讲就是资源,生财之道!

随意丢弃包装袋近五成网购族不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随着网购的兴起,人们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个人隐私也越发被公开化。前不久,厦门一女白领就因网购后随意丢弃包装袋泄露个人信息后,遭遇入室抢劫并被杀害。让不少网购族感到心惊胆战。

记者在网上调查发现,我市近五成网购族都有随意丢弃快递邮件包装袋的习惯。有些把包装袋撕毁的,也是胡乱撕扯几下丢进垃圾桶,拿出展开后很容易把信息重新拼出来。

网友“弥安”:我每次扔包装前都会把地址、姓名、手机号码,甚至快递单号涂黑,保护个人隐私很重要!

网友“云淡风轻”:我也知道外包装上有个人信息,但从未处理过,除了觉得无所谓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快递单子粘得很牢,撕掉比较难。

网友“冻乐”:看了女白领网购后乱丢包装遭入室抢劫的新闻后,我毛骨悚然。自那以后,我改掉了自己乱丢包装的习惯,每次要么把名字、电话等涂掉,要么把名字、地址和手机号剪碎。就连去银行办业务,也不敢把申请表揉成一团扔掉,而是把它撕成细屑后扔到不同的垃圾箱里。

据鄞州公安分局一位从事经侦工作多年的警官介绍,不少人容易忽视的快递详情单信息,由于其上面列有详细的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电话和地址信息,如果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拾获,埋下安全隐患。2012年上半年,公安部开展了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总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700余名,摧毁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平台和“资源大户”161个,打掉从事非法讨债、非法调查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非法调查公司”611个。

有些隐私泄露者难以构成侵权

浙江维知律师事务所的方莉律师称,从以上这些事件上看,无论医院还是燃气公司等职能部门,确有管理不当之责。但从法律角度来看,有些还算不上构成侵犯隐私权。如:门上的催费单,只有当户主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同时出现时,才构成侵犯隐私权;而医院用病人的报告单来糊门,上面虽然有患者的姓名等信息,但同名同姓的人有很多,并没有对患者造成特定的后果。因此,也算不上侵犯隐私权。而到工商局注册后,接到很多骚扰电话等事件,如果有证据能证实是相关职能部门没保护好公民隐私,造成资料泄露,则构成侵犯隐私权。

虽然从法律上来讲,对有些泄露隐私的部门尚无法进行惩处,但公民隐私被泄露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呢?

日常生活中,这些小东西上都有你的“秘密”

据警方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很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几种,还有一些我们平时忽略的方式和细节需要注意。

1.废弃手机卡。尽管注销后的废弃手机卡不能接打电话,但如没有毁卡就随意丢弃,很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因为废弃手机卡里的电话号码、已接收和发送短信及通话记录还是存在的。

2.购物小票。部分刷卡购物单子上全部显示着银行卡号,并没有用星号隐藏几位的数字,甚至还清楚地标明着发卡行。

3.填错的银行业务单。银行业务单上显示有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地址、电话乃至交易金额等信息,若是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有可能会造成个人财产的损失。

4.火车票。实名制后,火车票票面上有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个人信息被大肆贩卖,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5.个别违规打字店、复印店利用复印、打字之便,将个人信息资料存档留底,装订成册,并对外出售。

6.借各种“问卷调查”之名,窃取群众个人信息。他们宣称只要在“调查问卷表”上填写详细联系方式、收入情况、信用卡情况等内容,以及简单的“勾挑式”调查,就能获得不等奖次的奖品,以此诱使群众填写个人信息。

7.用餐后,把信用卡交给服务员去刷,等服务员把移动密码器拿过来,再输入密码……也许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经意的习惯却可能暴露卡号和密码,被犯罪分子利用,遭遇信用卡诈骗。

为此,警方提醒,市民们平时要多关注些新闻媒体的警情通报或预警提示,及时识破各种诈骗伎俩,同时多了解掌握一些银行、电信行业的基本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自防能力。

作为相关公众服务行业,也应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客户信息监管力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一些可以汇款业务加以提醒,在银行柜台、ATM机前设立安全警示,提醒广大群众避免上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