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专家视点 > 正文
    
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改革发展趋势
2011-02-21 09:36:5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经济体陆续针对信用评级体系展开全方位改革。借此契机,中国应当学习和借鉴海外市场发展评级体系的经验,深化国内评级体系的改革,在开放环境下运用市场化的力量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中国评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经济体陆续针对信用评级体系展开全方位改革。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遵循国际惯例,立足中国当前金融市场的实际,在开放环境下运用市场化的力量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中国评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评级市场各方面前的首要议题。

 

一般来说,信用评级体系包括信用评级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监管体系和信用评级自律组织四个支柱。

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问题:人民币债券市场是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赖以生存的关键,但其规模相对较小。在中国金融资产中,银行贷款占有很大比重,债券金融资产则占比较小,可评级的债券品种不多,造成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行业发展较不规范,评级市场以评级定价等违规操作在不同程度上时有发生。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尚未建立很强的市场公信力,其评级结果却已在不同程度上用于辅助确定债券发行及其价格的制定,与市场所期望的发挥其定价职能并不匹配;中国大多数的评级机构都集中在同样的细分市场中,使其在评级技术、管理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趋于一致,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在整个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中,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地位低,盈利能力差;由于竞争激烈,信用评级机构迫于生计高度关注市场份额的变动,往往忽略自身内控制度的建设,在人才储备、评级技术研发、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使评级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削弱。

 

中国评级监管体系有待改进:长期以来,因为债券市场的分割,中国评级市场存在多重监管的情况。具体来说,中国债券市场中不同种类的债券分属不同部门监管,因此评级机构在进行债项评级时,不同类别债券的评级业务监管也分属相应部门。这种多重监管的情况存在诸多弊病。一方面,现有模式对有限的监管资源造成了浪费。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也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来适应不同部门监管标准之间的差异。多重监管模式不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其改进有待整个债券市场的整合进程。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自律组织有待强化:目前,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信用评级体系的外部监督约束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配合政府监管、加强评级行业外部约束仍处于摸索阶段,而评级机构自律规范的制定、市场化评价机制的确立以及与国外先进评级机构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也需要强化。

 

利用金融危机后海内外普遍对评级行业进行改革的契机,中国应当学习和借鉴海外市场发展评级体系的经验,深化国内评级体系的改革。

 

1.参照海外大型评级机构的先进经验,中国信用评级机构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内部控制水平,加强评级技术的研发,改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中国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提高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水平,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和评级质量控制,引入外部主体对评级机构的合规性和治理流程进行独立评估,努力提高声誉资本积累和公信力。要借鉴海外先进评级机构的评级技术,结合中国的市场状况,不断改进自身评级方法,对评级模型进行定期检验并完善。此外,要纠正激励约束机制短期化的弊病,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分析人员轮换机制。

2.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完善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需要依托不断完善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扩大评级市场的有效需求,逐步放松人民币债券发行和交易管制,丰富发行主体和发行品种,加快推进发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信用评级市场要服从人民币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战略大局,努力提升评级行业的公信力。

3.针对目前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现状,评级监管机构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评级监管的有效性,减少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直接介入。要促进债券市场的整合,在此基础上逐步统一评级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减少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直接行政干预;强化外部约束机制,规范评级市场行为。

4.为了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行业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行业自律组织应当与评级监管机构相互配合,形成双层外部约束,还可以考虑逐步建立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化评价机制,维护信用评级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建立信用评级机构的合规经营准则,对评级人员的行为操守加以规范。

相关文章